2010年8月5日星期四

康熙皇帝与威廉三世

康熙皇帝与威廉三世(280710)
线装情结:
2010/07/28 3:56:14 PM

●温任平

读清史,总觉得康雍乾三朝盛世这样的统称不妥,康熙比雍正及其孙儿乾隆好学,他于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地理的知识丰富。他下过苦功学习三角、几何、代数,他对几何原理熟背如流,康熙对人体解剖学这种西方先进医学技术也感兴趣,他命传教士整理讲稿,编汇成书,并指出此书之成“必大有造福于社会,人之生命,或可挽救。”可惜这部被皇帝称誉的书,却无法于民间付梓,由于图像有淫猥、暴露之嫌,未能刊印。康熙命人手抄数本,供浏览之便。康熙懂拉丁文,刻苦博学,可惜他之所学未能迈出宫廷,西方科学成了皇帝的专利品,无法在中国社会发挥提升的作用,殊为可惜。

雍正乾隆各有建树

雍正、乾隆文治、武功各有建树,雍正刻薄寡恩,主政13年,国库多了不少银两;乾隆则好大喜功,东征西讨,场面撑得很大,里子却日益空虚。雍乾二帝对自然科学毫无好感,在康熙倡导下的天文数学、自然科学等宫廷之学也就无以为继。雍乾只保留西洋建筑设计(如喷泉)、绘画、翻译等实务。康熙生前搜集到的望远镜、温度计、三稄镜、显微镜……也没拿来用作科学研究的工具,这些东西从宫廷流入满洲贵族家庭沦为玩具。以康熙的精明干练,他其实有能力把天文地理、几何代数、物理科学推广入民间,皇帝登高一呼,自可打破当时社会把西洋科技与知识目为“奇技淫巧”的偏见。

康熙在位期间完成了两项科学工程:1713年他下令编纂《律历渊源》,花了10年时间终于完成。早在1708年,康熙大帝即筹划测绘中国地图,从长城开始,派人对各省地形、地貌作了实地考察。过去由于地面形势曲折峭陡,难以精确量出的灰色地带,康熙命人以三角测量,并辅以经纬度等先进方法。《皇舆全览》于10年后完成,这是第一幅以科学方式绘就的中国地图。这两项文化工程都有科学意义,可惜康熙的能力仅及于此,无力再进一步扩大。康熙晚年因使臣朝拜的礼仪问题,与罗马教廷交恶,并禁止传教士来华传教,西学中用、中西交流的两条桥梁同时崩折。

教育是摆脱贫穷最好手段


与近代德国比较,18世纪的德国尚未改革,大学都是些经院哲学式的神学院。19世纪初法国的拿破仑称霸,首当其冲的是德国,德皇威廉三世一手建立的哈勒大学被摧毁,普鲁士一半的国土被法国占据,还得偿付大笔的战争赔款,国家极度贫困。际此危急关头,威廉三世告诉内阁:“正是由于贫穷,所以我们要办教育,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穷困,最后搞到亡国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穷的最好手段。”在国王与内阁通力合作下,当时的德国教育部长洪堡创办了第一所现代化大学——柏林大学,被后人誉为德国教育之父的洪堡出任首任柏林大学校长。

英法这些先进军事强国,当时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学院(college)式的专科,而非无所不包的university。所谓“大学”,这个university指的是无所不包,普遍万有的教育中心。大学一定是综合性的,大学是对世界从各个角度提出新的诠释,增长知识,向真理迈进。

人并非机器螺丝钉
康德思想的核心是,人不是手段,人是目的;人并非机器上的一枚螺丝钉,人是自主、自立、自由的,人理智地按照他的选择采取行动。普鲁士的改革以德国康德哲学为基础,教育的意义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决定能力,主动去理解,抽象作归纳。柏林大学横空出世,它的模式为世界各国仿效。德国大学的成就制度严苛,但学术研究开放。

威廉三世求才若渴,我们很难想像200多年前的一位专制君主胸襟能如斯豁达,两名反普鲁士帝国专制的生物学家离开柏林大学去巴伐利亚(即现在的慕尼黑)当教授,威廉三世叫人快马加鞭把他们追回来并增加教授酬金一倍。威廉三世成功留住两位科学家,除了加薪,还应允他们言论自由(反帝、反专制)。这样一来,柏林大学的其他教授也准备开溜了,德皇把全体任职于柏大教授的工资全加一倍。威廉三世如斯礼待知识分子,于是巴伐利亚那儿的教授也要走了,巴伐利亚政府只得调高薪酬一倍,以免人才流失。

在柏大的费尔巴哈教授,享有盛名,此人反神学,还说了一些侮辱上帝的话,德国教育部考虑开除他,但宽宏大量的威廉三世却说:“既然他不相信神,那就让他去哲学系教书吧。”

如果康熙大帝能像威廉三世,中国在18世纪早就率先现代化了。如果马来西亚的国家领导人重视教育的品质,选贤与能,在文化、教育、经济这些主要的领域不走土著主义的偏锋,我们的人才与资金也不致从70年代迄今不断流失。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