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3日星期二

第四屆《國際儒學論壇》評議

第四屆《國際儒學論壇》評議
文化空間
溫任平
2007-12-16 00:00


2007年12月1日、2日,北京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人大亞洲研究中心、人大哲學院、人大國學院聯辦第四屆《國際儒學論壇》,研討主題是“儒家文化與經濟發展”,總共有8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加。外國代表陣容最強的是日本、韓國,相較之下,美俄顯得遜色。來自美國加州大學的劉紀璐論文〈From Human Nature to National Prosperity〉比較孟荀思想,並據此推測國家富裕之成因,原典引錄錯誤不少,削足適履是為了把孟荀與財富掛鉤,當場受到嚴厲的批評。

兩天共60篇論文,每一個時段分成兩組,於不同會議室舉行。首二場我保持緘默,衡量與會者的學術份量,第三場開始,我即在每個場次積極參與,發表意見。北京行乃我個人重要的學習之旅,我不允許自己錯過與他國代表交流、交鋒的機會。我不是來旅遊的,不是來觀光的,不是來購物的(買書例外),更不是來搞聯誼的。浸淫於文學數十寒暑,我希望能打開另一扇學術窗口。

所謂論壇,其實是“研討會”較高級的稱謂。正如大馬國內外的大小研討會,與會者提呈的論文經常與主題無涉,成了眾聲雜陳(而非巴赫金的眾聲喧嘩)的場所。魏義霞講宇宙秩序,余治平論責人責己,方朝暉言憲政,薛柏成析儒墨,李剛析儒道,王心竹闡述王霸思想,王雅論仁,肖群忠論義,曾振宇論孝,徐儀明論仁惻,張踐闡解張載的“太和”,劉學智從“太和”申論至“心和”、“中和”,林樂昌更進一步把“太和”與自然和諧宏觀地聯系在一起。林安梧闡述“圓善”之轉化,朱人求從朱子的“誠”析論真德秀的思想體系,楊名強調“天下為公”、“民胞物與”。十多位來自北京、山東及中國各省的大學教授都沒把論壇的主題“儒學文化與經濟發展”這主題放在心上,自由發揮。

金哲洙的論文“經濟、倫理與儒家氣學觀念”,介紹的是朝鮮的霞谷學與鄭齊斗的氣學思想,文章雖以“經濟……”為題,與經濟卻風馬牛不相及,金教授的學術力量在關學與霞谷學。台灣政治大學的劉又銘對荀學有一份詩性的崇敬,但他未論及荀學經世濟用這方面的貢獻。來自高雄的陳立驤博士以宋明理學為起點,省察牟宗三的“良知自我坎陷說”,亦未觸及經濟層面。至於北京師大的李景林倡言國學乃中國學術之家,不免一廂情願;南開大學喬清舉闡釋漢語水系詞匯(流、泛、洗、浸、清、涮……),上述兩篇文章都離開“儒學與經濟”十萬八千里,令人驚訝。60篇論文有三分之一的論文踰越論壇主題,而主辦當局於10月中旬拿到論文綱要後,竟沒要求與會者改寫,亦令筆者費解。小學生考作文,如果老師要大家寫的是中秋節,學生竟談24節令並兼及24節令鼓,當然不妥。

馬來亞大學語言學系的謝川成不談他專業的語言學,專論“儒商”一詞於不同年代的含義與新馬儒商的教育貢獻;新紀元學院族群研究中心主任鄭文泉的論文是〈荀子的“明分使群”之學能處理經濟問題嗎?〉,以及筆者的〈二元互補的儒家義利觀與市場經濟〉,均緊扣儒家與經濟這環節各自發揮。我們3人並沒有在中國的儒學草原上跑野馬。

日本學者的學術紀律嚴謹,從永池榮吉論經營倫理,西川重忠分析儒家倫理與企業倫理,沖田行司闡述《論語》的經濟倫理,橋本敬司談《荀子》的經濟思想,劍及履及,都扣住論壇主旨,發揮己見,沒有離題。
我對中國學者的觀察是,他們的儒學修為精湛,各有所專,但對經濟沒甚麼概念,儒學與經濟並列,許多哲學系與孔子研究院的學者都在論析過程向儒一面倒傾斜,只認識馬克思、亞當史密斯,嚴格來說是無法應付大會主題的要求的。

中國學者在研討會批判自由主義,他們口中所說的西方以個人為主、自我中心、罔顧大眾利益,這哪裡是自由主義,這是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無論古典自由主義還是“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都強調自由、平等、正義、民主,還有這些概念與社會國家的關係,都主張維護私有財產權,多元與寬容。這種觀念誤解或主義誤讀,恕我不客氣說一句,有關學者缺乏的是國際視野,這在全球化的今天,是令人感到難過的學術盲點。

另一點是:不少與會者都企圖把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綰接在一起,融會貫通,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奠立理論基石。我雖然同意政大劉又銘教授的意見,馬克思思想的人道主義精神與儒學的“民胞物與”、“人溺己溺”雖有相通外,但彼此就有關人的再發現、再探索、再肯定與形塑,取徑不同。17年前蔣慶發表文章主張“中國當前最大的問題是復興儒學”,結論是“儒學理應取代馬列主義”,蔣先生批判國有制、無產階級專政“違背人性”,語調可能偏激了些,但不無道理。杜維明、劉述先等第三代新儒家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主導中國大陸學界50多年之意識形態,這是很硬的事實,而西化則是清末民初迄今沛然莫之能禦的文化潮流,傳統儒家人文思想日新又新,三者不必以強力膠粘合,健康互動、互補有無才是正道。三者的資源應該可以形成良性循環與挹注。

是屆儒學論壇沒有任何一篇文章專論新儒家與現代經濟的關係。我本來希望有人撰文討論“儒家資本主義”(個人的學力做不到),補我個人的知識缺陷,可惜也似乎沒有人對此有興趣,不無遺憾。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靜中聽雷.溫任平.16/12/2007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