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30日星期一

“后党争时期”的马华重建

“后党争时期”的马华重建

线装情结:
2009/11/25 2:40:17 PM
●温任平

观赏电影也好,追电视连续剧也好,情节高潮迭起,等到真相逐渐被揭露或曝光,观众知道结局十不离九是如此这般,这便少了许多悬疑的趣味。马华这一次的党争,离开落幕不远矣,在这阶段去揣测谁是赢家谁是输家意义不大,笔者反而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当前的政局,华社的处境与意愿,马华经过这次党争的冲击,民意往下滑,如何力挽狂澜,扭转形势这些课题。

隐隐听到全国大选跫音

从首相最近的言行,隐隐可以听到全国大选的跫音。当然在全国大选举行之前,国阵的第二大成员党马华公会不能持续内斗,纳吉的“What are you waiting for?”显示他对马华党争已感不耐,因为马华内争影响到大选日期的敲定,整个国阵都在等,等马华尘埃落定,大选的布署工作即可按钮布署。明讯重新挂牌上市,我想会再掀起一波股市高潮,官联股最近也蠢蠢欲动,这些迹象都是大选的热身运动。全国大选耗费甚巨,股市停滞不升,竞选的庞大经费便难以有着落。

在大马股市浮沉的华人人数可观,但华人可以从股市赚到钱,甚至搭官联股的顺风车得到可观的回酬,大选却不一定投票给国阵(马华、民政)。马华经过这次党争的洗礼,要浴火成为再生的凤凰,必须在两方面让华社对马华“另眼相看”。一是陈群川于80年代中叶曾经提出过的全国华人新村的改革,二是从基本处着力,把不利于华文的教育法令条款删掉,我相信马华在整合后如要有作为,一定要在这两方面作出突破。

华小本质被侵蚀

此时政局扰攘动荡之际,政府高官提出的单一源流教育,部长甚至有意促成华淡小从一至三年级使用国小马来课程,UPSR检定试用国小马来试卷,并且把目前华淡小马来文的每周授课时间从270分钟增至360分钟。这么大的调整,这与“单一源流教育”的建议只是程度之差,华小的本质被侵蚀、变质,谁都清楚。如果马华公会还让这项极具杀伤性的法令留着,华淡小的未来全在教育部长的一念之间,因为华淡小是否在适当的时候转型成为国小,这项重大的诠释权在教长手上。《1961年教育法令》的第21条B款,经过董教总、华团与政党多年来百般争取,蜕变为《1996年教育法令》第17条A款:

“国语必须成为国家教育制度内所有教育机构的主要媒介语,除了在第28条设立的国民型学校或者由教长豁免本条款约束的任何教育机构。”

国内近1300间华小是在第28条下设立,它们能生存,靠的是“部长豁免”。而《1996年教育法令》第143条让教长可随时收回成命,只要教长不豁免,华淡小就得停课。苏加诺担任印尼总统,印尼华校多达1800多间,苏哈多上台,这些华校全被连根拔起,因为印尼的国家宪法并无保障华校的生存权利。马华公会要作出突破,不利华校的法令一定要争取删除,马华做到这点,华社对马华的信心可望迅速恢复。

华人新村改革慢

当然,全国450多个华人新村,也不能停滞不前,多年来改革比蜗牛还要慢。大选期间为新村修桥补路,购买一些新桌椅给当地华小,类似这种派糖果的小动作,对提升华人新村的整体格局帮助不大。与这些华人新村有往来的客人(亲戚、朋友)约200万,占华人人口的三分之一。各州的华人新村各有不同的农业潜能,各有不同的商业甚至工业发展空间。目前的华人新村,能成功考进大学的年轻学子仅一巴仙,也就是说100个孩子只有一个能晋入高等学府深造。华人新村必须“小镇化”甚至“城镇化”。一口气要把全部400多个华人新村都“现代化”,那是不切实际的,只能选择性的去做,从点到面,起示范性的作用,可作为其他新村的学习与变革的榜样。整体来说,马华应把全部华人新村逐渐改变成乡镇,而这种改变不能仅限于硬体建设。华人新村其实是一个个的经济特区,如果马华能争取到政府的眷顾,其潜在能量必能井喷而出,蔚为壮观。首相不是倡言“一个马来西亚”吗?国阵没理由把华人新村撇在一边“冷处理”。

与其猜测马华当前的党争那一派会胜出,还不如把眼光放长远些,想想马华的“后党争时代”的种种可能。一人一票的马华领导层直选,只是时间问题,那是党内民主的体现,翁蔡廖虽然论剑华山,不乏刀光剑影,但对直选几乎都有共识。不过马华行不行,并非党员说了算,整个华社对马华的改革是否认同才重要;而华社要看到的是,在权益的碟子上有没有乳酪,乳酪有多大。不要非议华社“现实”,是华社已经“觉醒”。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