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9日星期三

儒學研究的岔路

儒學研究的岔路
靜中聽雷23/09/2007

溫任平
近20年來,中國古代學問如《孫子兵法》、《三十六計》、《資治通鑑》、《貞觀政要》等都被出版商盯上,覺得它們有現代意義,甚至可以成為企業攻略的參考,儒家學說也不例外。這方面的發展有它良性的一面,因為古籍如果滯留於古籍的層次,只能在陳舊的書架上蒙塵積垢,無人問津,只有經過現代詮解的古代學說,始能見出活力。柏楊把整套的《資治通鑑》譯成流暢易懂的白話,在台灣暢銷一時,可為例證。

由於研究工作的需要,我最近讀了數量可觀的有關儒學的論文。儒學有它的經濟面,正確地說,儒家學說有它對財富的看法,對現代經濟活動不無啟示。不過一些人把儒學與經濟硬栓在一起,卻令筆者甚難認同。把孔子視為企業管理大師,無論如何,都有點不倫不類。

在網絡上我讀到一篇文章〈孔子與企業文化〉,作者不詳,把《論語》第一章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完全放在現代組織管理來詮釋,推論的過程十分有趣,是否有足夠的說服力,那是另一回事。

該文首先指出上述《論語》片斷正是良好企業的條件。所謂“學而時習之”,作者認為企業家在經營的過程中不斷體驗、思考、反省、學習,“學而時習之”使企業家頭腦清醒,在複雜甚至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不斷修正自己,提升自己。不僅老板在學習,員工也在學習,員工也有這種修正自己、提升自己的精神。一個企業組織如能“學而時習之”,必定能創造競爭優勢。

至於“有朋自遠方來”,作者把它近乎無限衍義地指稱,高層管理人員必須忍受寂寞,比方說觀念得不到別人的認可,改革方案不行,要創新反而受到別人的排擠。作者引申到“古來聖賢皆寂寞”、“今天穿草鞋是為了明天穿皮鞋”,把這現象稱為“壓力管理”,而就在此時,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終於出現了,這就印證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喜悅。

這段引申近乎離譜,為甚麼我們不可說“有朋自遠方來”是來自外部的競爭對手?一個企業如果本身體質佳,即使面對強大的競爭,亦可從容面對。比方說雅虎在資源、財力不如微軟,但雅虎有自己的產品,有自己特定的行銷目標,面對來自遠方或本土的朋友,一樣可以愉快應付。筆者後面這段補充正確嗎,行得通嗎?我很懷疑,但總比“等到志同道合的友儕出現了,喜悅無比”來得合理。

至於“人不知而不慍”,所謂“不慍”是“沒有發怒”,作者對《論語》這個片斷的解釋是新產品剛投入市場時,消費人不能接受,於是引起內部爭議。生產部指責產品沒開發好,銷售部則認為要售賣一件非優質產品浪費資源與人力,如此互相抱怨,企業內部士氣必然低落。孔子說的“人不知而不慍”,其啟示是每個部門都得互相體諒,不怨天尤人,找出產品滯銷的原因加以改善,建立消費人的信心,充分發揮團隊精神。

至於一般企業員工不明白管理人員的苦心與決策,亦不能拍桌大罵,這會影響到員工的工作情緒。即使下屬一時不能了解決策者或改弦易轍或另闢蹊徑的行銷策略,企業家,管理高層亦不能生氣、動怒,這只會破壞企業內部和諧,於事無補。這段論述頗有說服力,作者在末段中進一步補充西方管理注重追求的是“卓越”,東方管理注重追求的是“和諧”,為上面一段論述附上了漂亮的附註,意思是說企業家必須胸襟開豁,有容人之量,不諉過於人,保持企業內部的良好人際關係,企業始可有大成。


我們當然不能否定作者所言不無道理,當然我更佩服的是網絡作者的想像力與衍異引申的書寫能力。《論語》第一章這三句話竟會是企業成功的要訣而成為企業家的座右銘,這是孔子與整理《論語》的孔子門生,當年做夢都沒夢到過的。

另一篇網絡文章〈孔子能為市場經濟做些甚麼〉,不談儒家學說片斷在現代的實踐功能,用力凸出的是以“孔子學院”為名的教育或學術機構數量之眾。根據作者董少鵬的統計,到2004年11月一共有54所孔子學院在世界30國家建竣作業,並且另有30多個國家70多家機構提出孔子學院的申請,孔子學院於全球突破100所,目標必可臻至。作者指出孔子學院在推廣漢語與中華文化方面居功厥偉,將為人類文明帶來貢獻,中華文明能與其他民族文明交匯,“擴大共同利益,增加共同關注”。孔子的和諧之說,可減少文明之間的衝突,“合而不同”的主張又可使儒學保持其特色,與中國的外交路線不謀而合。

從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國的蓬勃申辦、建設,談到儒學與中國現行外交哲學的以和為貴,減少對立,創造雙贏,以如此之功利觀探討孔子在市場經濟扮演的角色,亦不免另類,甚至予人過於商業化的嫌疑。儒家思想固然可以與經濟行為置放在一起審察、觀察、研析,但把儒家與企業文化扯在一起,以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國的興建速度來估衡儒家的影響,恐怕有草率類化,甚至捨本逐末之嫌。把儒家人文主義世俗化,或單純以唯物主義看作經濟發展的指標,這個方向的儒學論述,無論是網絡上的閒話還是研討會的正題,都可能使儒學研究走入岔道,令人難免杞憂。

星洲廣場:星洲日報/靜中聽雷.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