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3日星期三

90年代馬華文學論爭始末

90年代馬華文學論爭始末
溫任平
2008-04-20

90年代馬華文學近十載的文學論爭,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可謂詭譎,令人感到狐惑不解。馬華白話文學比中國五四運動提倡的白話文學還要早出發,但90年代馬華作家議論的卻是馬華文學的定義與屬性,馬華文學的“正名”,馬華文學與中國文學的關係。甚至“馬華文學的獨特性”這些老掉了大牙的問題也有知識精英嘗試作出傅柯(Michel Foucault)式的知識/概念考據與主體確認。

二戰結束不久,從1947年1月以迄1948年3月曾經發生過“馬華文藝獨特性”的論爭,那場論戰相當引人注目,當時遠在香港的中國作家郭沫若、夏衍都撰文發表意見。馬華文藝的獨特性,所謂“本地化”(localised),內容加強“南洋色彩”,問題不是已經解決了嗎?何以來到90年代舊事重提,而且提的方式不是一般的“甚麼是馬華文學?”而是有點別扭但又令人深思的“為甚麼馬華文學?”(林建國:1993)。馬華文學產生於馬來西亞,從地理、文化、歷史、生活習尚都應該是馬來西亞文學的一環,但我們都知道馬華文學並非馬來西亞的國家文學;馬來西亞的國家文學是馬來文學。然則馬華文學是中國文學的支流嗎?周策縱的“雙重傳統”(double traditions)論,指出包括馬華文學在內的海外華文文學,一方面繼承自先秦以降的“中國文學傳統”,另一方面則以個別國家本身的風土人物,事件習俗的特殊經驗為“本土文學傳統”。問題是,周教授似乎並不怎樣意識到兩者的緊張關係。

黃錦樹的〈神州:文化鄉愁與內在中國〉(1991)是90年代第一篇指證馬華文學的飄泊性與中華性/中國性的論文。禤素萊的〈開庭審訊〉(1992)把“甚麼也不是的馬華文學”由作品中虛構的K教授定義為“在馬來西亞產生與發展的中國文學”。〈開庭審訊〉刊於星洲日報《星雲》,引起國內很大的迴響。接下來,自70年代以迄80年代中葉,由我與溫瑞安領導的天狼星詩社推廣的現代文學運動,被標籤化為“中國性現代主義”,其實這時期有意無意從事所謂中國性現代主義書寫,旗幟鮮明的還有何棨良、陳蝶、游川、何乃健諸子。馬華文學作品中流露強烈的文化鄉愁與中華孺慕,有果必有因:是馬來西亞的政治環境,文化格局迫使馬作家/詩人出現這種文化心理傾斜。

90年代的林惠洲、林幸謙、田思、辛金順、方昂、小曼、何乃健、陳大為、鍾怡雯諸家作品中的中華性/中國性並沒有因為時移世易而褪色。林建國、黃錦樹先後提出具有爭論性的“斷奶論”,馬華文學斷奶意味與中國文學割切,馬華文學並非中國文學的支流,它有自己的主體性、獨特性,這議題不僅引起馬華文學內部震動,也吸引了中國作家對這種論見與創作取向的關注。1997年曾經前來參加留台聯總主辦“馬華文學的新解讀”研討會的陳賢茂教授(汕頭大學),其弟子朱文斌即以馬華文學斷奶論爭的前後始末,寫成博士論文。朱文斌目下擔任淅江紹興文理學院的世界華文文學所所長,林建國的文章(1998)語調雖凶悍,但他嚴守“斷奶”的兩個原則,一是斷奶要斷的是“中國情結”,而其條件是要對中國文學批判地繼承,並無不合邏輯。這兒我要引錄他的一段話,或可避免道聽途說,以訛傳訛:“馬華文學中的各類中國情結──茲舉其犖犖大端者如‘寫實派’從莫斯科到延安一脈相承的‘批判寫實主義’,或‘現代派’的‘文化鄉愁’──都是伴大馬華人的政治逆境滋長,藉對中國文化的投射敷衍出來的美學抉擇。”
林建國敏銳地看出了大馬政治對華人打壓所造成的特殊文學現象。在一篇長論裡,黃錦樹的〈中國性與表演性──論馬華文學與文化的限度〉(1997),前面花了甚多的篇幅,說明華人的政治處境(公民權),文化狀況(觀眾以手呵護傳遞獨火“表演”文化的傳承與賡續),華教運動(華文獨中的生存與發展),把馬華文學放到那麼大塊的政教背景去開展他的論述與觀察,就是看到了馬華文學被政治邊緣化的扭曲反應。

要為近百年的馬華文學定位,肯定其價值與意義,仍得往馬華文學作品去尋找其代表性作品,創作才是最雄辯的,但是馬華文學卻處於“程典缺席”的窘境。這種情況馬華的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都同樣面對,當然馬華文學缺乏健全的批評機制,也使馬華文學難以出現經典。我們不能以作家寫作資歷久而認定其著作為經典,一部馬華文學史而居然沒有經典之作,這現象不僅值得警惕反省,也反映出馬華文學本身出了問題。有人嘗試提出一些“可能的經典”,但人言人殊,難以臻至共識。

90年代初國內的華人作家協會通過與中國聯誼互動,在中國出版了一些個人結集,些平庸無奇的作品,在大中國主義的收編下,甚至被稱譽為佳品傑作。這種現象令人啼笑皆非。1993年由北京現代出版印行的詩選《陽光‧空氣‧雨水》,收入174首發表年份不明的詩作,陳大為直率地指出有90%是“非詩”和“爛詩”(1996)。馬華作家透過協會聯誼之便,把膺品當真品推廣到中國文學市場去,恐怕得不償失。隨馬中關係學術交流的頻繁化、“正常化”,這種以下駟當上駟的企圖,恐怕只會貽笑方家。

90年代的文壇論爭不僅於止,下篇當再敷陳補敘。
星洲日報/靜中聽雷.溫任平.20/04/2008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