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1日星期一

辣味马华文学

线装情结:
辣味马华文学 2008/03/24温任平

这部收录了90年代重要文学论争文献的著作,不拨风煽火,没有在伤口上加盐,还历史以真面目,让文卷自显真相——
由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出版与留台联总出版的《辣味马华文学》(90年代马华文学争论性课题文选),是关心马华文学近年来文学思潮发展、嬗变不可不读的书。这些年来,我们读到的不是资料汇编就是作家小传,与文学理论、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迩来的变化消长,全扯不上边。三度出国,笔者去了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每次我都带着5本《辣味马华文学》送给中国作家/评论家,他们都十分珍惜。书里的资料对他们来说太珍贵了。

这部由张永修、张光达、林春美主编的诸家论著,厚400多页,出国只能携带数册,每趟都不够送给中国文学界同侪。他们只能影印才可能让有关单位(各省的社会科学院、大学中文系,尤其是设有东南亚或新马文学研究所的大专院校)。汕头大学中文系的陈贤茂教授,1997年曾来马参加马华文学国际研讨会,他的学生朱文彬便是以黄锦树、林建国诸人提出的文学断奶说,写成他的博士论文。朱文彬刻下在淅江绍兴文理学院担任世界华文研究所所长。

没有谩骂文章

笔者1974年编汇《大马诗选》,这些年来也算累积了一点编辑选稿的实际工作经验。《辣味马华文学》书名虽呛,却没有收录一些不入流的谩骂文章,虽然收录这些“杂文”会使这部书更呛喉呛鼻,说不定会吸引到更多读者。谈到“杂文”,有些只能写杂文的所谓文学批评家,字里行间难免有渣滓甚至玻璃碎片,涉及人身攻击。不过愿意花时间去读这部书的人,寻找的是资料与理论依据,他们自然会过滤掉这种攻讦性话语。

从这个视角来看,书中一些作家、评论家在理论交锋时亦不免调侃、讥讽对手,但只要读者祛除掉这些情绪性语言,文章的真正素质即可显现。最糟糕的情况是:理论或文学见解只有1毫升,却渗上1加仑的暴力语言。所幸这些篇数极少的“口水文章”被录进这部文选,其作用是具体佐证,方便读者参照,自己作理性的判断。

90年代的这场历时十载的文学议论,肇始于黄锦树发表于1990年1月的《“马华文学”全称之商榷》,禤素莱虚拟小说《开庭审讯》激化了这场讨论,这篇作品涉及马华文学的正名,林建国、沙禽、陈应德、胡金伦诸人都撰文发表意见。这个议题很快就引出了马华文学“经典缺席”的讨论。马华文学界(如果这儿的三尺文坛有“界”的话)向来没有经典的自觉。写作是一种兴趣、嗜好,一种自由的想象力抒发方式,现代派与现实派要把对方比下去,是自然竞争,没有人狂妄到把自己的作品视为经典之作。不过当经典缺席这课题被拿上台面,被方修捧了几十年的现实主义作家感觉“不爽”甚至气恼,是十分自然的反应。

从文学经典谈开去,《马华当代文学大系》(1965-1996年)的编纂与出版很快就成了众人的议论焦点。经典作家、经典著作难以审定评断,在固定时段内某些较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应该不那么难以作出抉择,可能引起的争论也不会那么激烈。文学大系正是这载体,从1965到1996年前后卅二载,马华文学出过些什么诗人、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把他们的作品汇编入大系,马华当代文学史(1965-1996)梗概可见。

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这是文学典范(paradigm)之转移与侧重,这里不存在“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问题。一些文章的回应似乎看不到这点。现代主义本身也面对“中国性”这个两难困境。中国性是一种传承,但也可能妨碍马华文学本土性的衍长,这个问题相当复杂,中国性会令马华失掉本身的创造性甚至主体性,人言言殊,迄今还没有结论。

《辣味马华文学》主编之一的林春美在序文中表示筛掉有“看头”的文章,强调编辑重点无意满足马华文坛“爱道听途说、断章取义、凑热闹、看大戏的陋习”,鲁迅很早就指出中国人(华人)喜欢作看客,沈从文也说中国人喜欢去刑场看人砍头。这部收录了90年代重要文学论争文献的著作,不拨风煽火,没有在伤口上加盐,还历史以真面目,让文卷自显真相,因此我敢肯定这确乎是部难得的书。雪州中华大会堂、留台联总出版这本肯定不能赚钱的书,方便后学参考研究,可谓功德无量。

1 条评论:

lfdream23 说...

您好,这篇帖子虽然已有好一段时间了,但是对我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我不晓得温先生会不会看到我的评论,可我还是姑且一试。最近我一直尝试通过不同的管道去寻找《辣味马华文学》这本书,遗憾的是很多书行都没在发售,甚至已经绝版了。我想问温先生,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买到这本书呢?

为什么我会那么希望得到这本书呢?也许是缘分。这学期我修马华文学,讲师复印了几篇此书的文章与我们学生分享。我读过后,对其评论式的文章特别感兴趣,尤其是禤素莱的《开庭审讯》,引来了很多作家的批评和讨论,内容多是在探讨马华文学的发展。我相信读过此书绝对有帮助到我对马华文学的认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