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9日星期六

男人的酒窩:領帶文化

男人的酒窩:領帶文化
文化空間
星洲廣場
溫任平
2007-12-30 00:00
男性西裝可謂簡便,一件襯衫外面套上一襲大衣,再配上長褲便差不多了,當然這種穿比較悠閒。大衣襯衫再襯以領帶,那就端莊、嚴肅、好看多了。
西裝真是人類想到的男性最佳服飾之一,穿大衣使胖的人看起來不那麼胖,連肚腩都能隱藏;瘦的人把大衣紐扣打開,像多了鳥的翅膀,飄逸自在,大家也就沒留意到大衣內側的排骨了。但大衣不是本文的主題,本文的主題是“男人的酒渦”──領結,以及圍繞這酒渦的領帶文化。
男性穿的白色或淺色襯衫,外面套上大衣,無論如何都花俏不起來,要花俏得在領帶的顏色、圖案、花紋、布料下工夫,男人在莊重的服飾上面可以名正言順地掛上一條色彩鮮艷的長條絲綢,是一項偉大的美學發明。男性服飾除了豪邁粗獷風格的牛仔裝不談,要莊重得體仍得用“合理化”(rationalise)的方式,借助女性的俏麗繽紛。長袖峇迪上衣,多姿多彩,圖案大膽新款,充滿抽象美,是絲綢領帶的身體版圖的擴展。
我從電視節目上視察男仕們打的領帶,發覺政治人物像美國的小布什、俄國的普汀都談不上特別(普汀好些),主要的問題出在領結打得不夠技巧。按理來,這些大人物在鏡頭前應該有人事先替他們裝身,不知為甚麼就是忽略了領結的狀態。夠不夠凸,側看即知。領結的下面壓出來的槽不夠深,領帶自然凸不起來。這個凹槽形成的底下架構使領結有立體感,這就是所謂“男人的酒窩”,這個比喻倒不是我發明的,而是在北京人民大學講授《外交學》、《禮儀學》的金正昆倡言的。
領結能浮凸有勢,綁領帶的人技巧要夠高明、熟練,領帶的布料質地要上乘,缺一不可。普通的尼龍或棉布領帶,縱使技巧高,硬硬把領結凸襯上去,不用一兩個小時它會自動扁塌回去,只有真絲綢才能同時具備柔軟度與韌性把槽坑鎖定,把領結撐起,只要你不用手指去捺壓它,這領結可以天長地久地凸起來。這些細節看似不重要,但它傳遞的訊息有二:一這是時尚(別人不喜歡時尚是別人的自由);二是當事人打的是布質上等/高級的領帶,這間接反映了當事人的經濟能力與社會地位。
如果你只是普通白領,沒能力購售價100令吉以上的高質領帶,而只能買些二、三十零吉的廉價貨每天上班使用。如此情況,你只能以技巧補領帶質料之不足。棉布領帶易平扁,左右兩邊不妨多捲一圈加深領結底下的溝坑,凸顯領結。購物中心目前有售賣拉鍊領帶,領結打得高挺,價格40令吉,布料質地中中,不細看的情況下可以魚目混珠,冒充高檔貨,是大眾文化的詭計美學,是工藝設計搞出來的贗品(Kitsch)。
鳳凰衛視《時事評論》節目大概以石齊平的言論最有份量,他的領結稍大了些,所幸他的軀幹碩壯,缺點不易看得出來。時事評論員當中以邱震海最弱,他分析的東西都是你我都懂的老套,但他打領帶倒有幾分真工夫。主持人鄭浩領結打得小而拘謹,領帶的色彩選擇與大衣不襯。新聞廣播員姜聲揚,才三十多歲,是男人最愛美的年齡,但他的領結下端經常皺摺,太粗心大意了。最搞笑的是蔡瀾打的領帶,七彩斑爛,仿似打翻了顏色盆。蔡瀾的領帶與他的食相一樣難看。
粵語連續劇《刑事情報科》中的人物王喜、林保怡這些少壯派,領結打得夠挺,一方面展示男人的酒渦又帶點Bobo的隨意。Bobo是Bohemin(波西米亞)與Bourgeois(布爾喬亞)的合成詞,站在舞台上的節目主持人通常只有一個Bo,有布爾喬亞的小資格調,卻缺乏波西米亞的飄逸。男模特兒把領帶吊在頸上,領給半天懸在胸前,有波西米亞人的Bo,卻沒有布爾喬亞的“成功人士”的表徵。
赴北京之前與返馬之後,一直追看香港連續劇《天幕底下的戀情》,我看的不是劇情,而是鄭嘉穎每次出場打的領帶。他的領結打得好看,挺得要蹦出來,沒有皺摺,他用絲綢製的亮面鮮紫色,令我內心震動。他掛上蘋果綠的領帶,領結與領結下端如拱橋般弧形凸起,我明白片集的製作人在搞文化顛覆。我們都是在學院泡過的人,凡是初入學的新生都得戴蘋果綠的領帶以示你只是個Freshie,而新生得面對師兄們“合理”的戲弄與折磨。但鄭嘉穎在劇中屢次以蘋果綠領帶出場,昂首闊步,把年輕人的青春活力散發出去,這是“新感性”(new sensibility),電視文化為蘋果綠領帶的意涵重新編碼。
領帶是身分品味的象徵,近來流行輕淡色,質地閃爍生輝,在頸下形成一簇亮色。領花太莊重了,除非出席盛宴,否則沒有必要把自己打扮成另一個曾蔭權。千萬不要用領帶夾,只有稅務、軍警、航空員工才用得上領帶、領帶夾那樣的配套。領帶一旦制服化便成了工作服,還是讓領帶搖曳生姿較為浪漫。有人把領結凸露視作男人隆胸或陽具能舉的暗喻,那是文化“誤讀”(mis-reading)或“逾讀”(over-reading),女性欣賞領帶的精緻美不會出現性衝動,有關各造大可放心。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靜中聽雷.溫任平.30/12/2007

没有评论: